蕉城區(qū)虎浿鎮(zhèn)舊厝村,明、清時屬二十四都,民國29年設(shè)虎浿鄉(xiāng),民國32年改為上西鄉(xiāng)。據(jù)修于民國八年(1919)的虎浿舊厝《族譜》記載:“前一小溪,村在溪東,曾稱‘坑東’,明神宗萬歷初,正旸公由坑東搬遷到村西建立新厝村。”從此坑東村習慣稱為“舊厝”,沿用至今。
那羅巖窟寺
舊厝黃氏開基始祖玉第公,在元朝至正年間從由橫坑遷居虎浿里厝園定居。云清公明初由羅源清坑遷居虎浿舊厝大石坪定居。
舊厝村人文底蘊深厚,歷來重教尚學,文風蔚然。家乘所載,躍然紙上。祖訓家風,可見一斑。
重文興教 儒林清望
舊厝村歷史上曾十分重視教育,村中有一座私塾學堂即燕翼堂,當時是寧德上西鄉(xiāng)為數(shù)不多的私塾學堂,該學堂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學子。經(jīng)統(tǒng)計,舊厝村歷史上曾出有八品耆賓頂戴20人、舉人2人、貢生7人、稟生12人、增生10人、附生46人、武生14人、監(jiān)生14人、職員8人。宣統(tǒng)三年至民國法政研究生畢業(yè)20人。燕翼堂尤以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為先導。在舊家譜序中明確看到有專列的褒獎篇,褒獎篇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品行”。“詩書啟后人,山林中碩彥”,歷史上也確實做到了這點,從官方贈送給舊厝匾額可見一斑。比如,不同時期有閩學政、寧德知縣事、教諭都相繼題贈匾額,曰:“汪洋叔度”“醇篤可風”“德邵望重”“望重儒林”“望重于山”等。還有各時期的進士、舉人也題贈匾額“耕讀人家”“明經(jīng)雅望”等。當時杰出鄉(xiāng)儒代表主要有黃宿源(嘉慶戌辰年即1808年四月出生)、黃克家(嘉慶已巳年即公元1809年生)、黃河源(道光丁亥年即公元1827年生)等。黃宿源與黃克家都是中式舉人,黃河源雖于光緒辛卯科(1891)補貢,但他卻是霍童石橋進士、孫中山總統(tǒng)顧問黃樹榮的老師,據(jù)家譜記載,“光緒二十二年公登七十與次兄濬源八十雙壽,門生進士黃樹榮額以‘南山竟挺 ’。”可見當時的舊厝村曾是上西鄉(xiāng)璀璨文化的一顆閃亮之星。
祖訓家規(guī) 厚德養(yǎng)正
家訓文化歷來十分重視修身養(yǎng)德與家教家風教育,家教好能教育好后代勵志上進、修身養(yǎng)德、勤儉節(jié)約、自強不息,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行為規(guī)范,很好地服務于社會,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和睦友鄰、與人為善、尊老愛幼、善于學習等,有良好家風的熏陶,孩子長大后也必將受益終身。
舊厝村的祖訓家規(guī)頗有特色,內(nèi)容豐富,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民國九年的《黃氏家譜》就收存有以下的祖訓家規(guī)。
清嘉慶十一年匾
祖德宗功,千秋不朽;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奕世長留;數(shù)畝田園,皆關(guān)汗血;方隅基址,盡歷風霜;貽厥孫謀,有典有則;繩其祖武,無怠無荒;覩茲燕翼,開創(chuàng)維艱;凜此鴻圖,守成不易。
富教國家大經(jīng),書香貽謀要事;
智愚不一立教為先,獎勤多端使人知奮;
一旦名列旌常自遂顯親之志,從茲身登廊廟當思報國之誠。
入道先教靜乃安,圣言莫作等閑看。寸陰未許千金買,一暴須防十日寒。博得科名原不易,培成品行更為難。試從清夜捫心問,此事何時自可寬。
壽制屏詩 堪當美哉
壽屏文化是舊厝村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壽屏即是壽制圍屏。村中目前仍保存著部分精美的壽制圍屏,這些圍屏都是清代漆屏。清代漆屏很大一部分是與祝壽有關(guān),這與清代的祝壽風俗相輔相成,清朝前期漢族社會已經(jīng)形成作壽的風俗禮節(jié),普通人家因經(jīng)濟問題作壽較為簡單,一般為在家中設(shè)置一壽堂,晚輩向長輩送壽禮,說祝福詞句。家中經(jīng)濟實力好聲望高的家族,晚輩和來賓往往要送禮拜壽的。
清乾隆祝壽屏風(正面)
送禮風俗中,漆屏祝壽是比較隆重的一種,在屏風中施以雕刻,多有浮雕、透雕、鏤空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可刻畫出多種造型與效果。許多圍屏屏心漆金,以雞翅木為框,內(nèi)嵌黃楊木,用料考究,雕刻精巧。屏面往往多雕刻“路路連科”“喜上眉梢”“八仙人物”等取意吉祥的紋飾,以及人物故事圖,比如:“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等文人雅士圖;還有“狩獵圖”“衣錦還鄉(xiāng)”等生活場景,充滿了詩情畫意。而舊厝村的壽屏卻以名人精美范文為主要內(nèi)容,多以贊美壽者一生的功德,以彰顯主人的德高品重。
舊厝村目前在家譜中保留有21篇祝壽的壽序,早到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晚到光緒三十年(1904),時間跨度達188年。撰寫這21篇壽序的有國子監(jiān)祭酒、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戶部主事、省院主考、知縣正堂、儒學正堂、文林郎、修職郎、儒學教諭等達官顯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學價值與歷史研究價值。另外,還有21篇壽制屏詩,每篇大都以七律詩的形式歌頌壽星福壽雙全等,這21篇壽制屏詩與21篇壽序,完全可以編撰一本《舊厝壽制文化序詩贊》文集。
福源八景 那羅延窟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最后又回歸于自然,一切人文的、世俗的、人性的東西往往都以自然山水為依托,來展示自然界的美麗與神奇。為人們提供一個環(huán)境清幽、綠樹掩映、水流清淺的人間仙境。
舊厝所在地的福源八景古時吸引了許多著名的儒釋道人士來到了上西鄉(xiāng),其中就有僧人釋照古、明著名道士周千秋、明萬歷進士著名文史學家謝肇淛、明洪武進士林保童、明成化進士陳寓的胞弟陳宇等。福源八景中那羅延窟,留下了這些名人佳作。
清乾隆祝壽屏風局部(背面)
寧德明代詩人陳宇詩云:“一穴天開宿雨收,中藏寶剎徑通幽。雨花吹落三千界,香篆遙迷十二樓。諸佛莊嚴觀自在,眾生苦惱愿除休。西來本有靈山意,說法應教石點頭。”
謝肇淛詩云:“白馬馱經(jīng)處,高僧卓錫年。山懸?guī)r作寺,地湧石為天。簷溜經(jīng)年雨,潭崩百道泉。六時清磬響,遙出萬峰巔。 ”
林保童詩云:“為愛僧家景物奇,閒游到處便留題。寺當湫口龍應隱,云暗山頭鶴自迷。貝葉翻馀花雨下,蒲團定后月沉西。遠公遙接陶元亮,三笑相邀過虎溪。”
周千秋詩云:“懸?guī)r幽谷翠繽紛,小徑迂迴一水分。山半竹橋留返照,洞中紺殿宿寒云。溪聲入夜常疑雨,石刻侵苔不辯文。講罷華嚴僧已去,殘鐘猶向五更聞。”
釋照古詩云:“數(shù)到東南幾第峰,那羅巖窟最涵空。云連古寺千山合,橋架層崖一徑通。窅窕自然開別境,玲瓏原是有馀風。自從元表傳經(jīng)后,花落猿啼意不窮。” □ 黃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