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建90周年,寧德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lián)合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決定在全市范圍內(nèi)開展紀念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建90周年征文活動,主題是:憶崢嶸歲月,譜時代新篇??吹秸魑膯⑹?,作為曾經(jīng)的一名閩東黨史工作者,以往從事黨史的經(jīng)歷不斷在眼前涌現(xiàn)……閩東蘇區(qū)的革命斗爭史不僅跌宕起伏,而且亮點紛呈。寫點什么呢?我思考著,還是寫點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吧。
英雄無名?
40年前的1984年,寧德舉辦了一系列隆重的紀念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建50周年活動,蘇區(qū)人民銘記百丈巖上犧牲的紅軍英烈,制作了一尊九壯士的群像雕塑以志紀念,群雕的名字是“百丈巖九壯士”,在文字說明部分寫著“至今未知犧牲烈士的姓名”??吹?ldquo;未知……姓名”,我的腦海里立即跳出四個字“英雄無名?”
當時我在寧德縣(今蕉城區(qū))黨史辦工作,一種職業(yè)的敏感讓我暗暗下了決心:不能讓他們繼續(xù)“無名”,希望有一天人們像紀念“狼牙山五壯士”一樣,永遠銘記住咱們閩東蘇區(qū)的百丈巖九壯士。
百丈巖九壯士這個悲壯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發(fā)生在1936年:
這年初冬的一天,我閩東紅軍獨立師第三縱隊一百余人,在閩東特委委員、組織部長阮英平的率領(lǐng)下,從羅源轉(zhuǎn)至寧德,駐扎在虎貝東源村。正午,一大鍋香噴噴的米飯煮熟了。游擊隊員們有的把飯裝進布包,有的正大口大口地吃著。突然,“啪!啪!”的槍聲劃破了寂靜的山谷。哨兵氣喘吁吁地跑來報告,國民黨保安大隊從虎貝橋頭方向悄悄向我駐地襲來。
“敵情不明,不打無把握之仗。撤!”阮英平果斷下令。
部隊迅速向東源村后門山撤退。東源村背后隔著三個小山包,就是百丈巖。第一個小山包右側(cè)有條小路通往桃花溪。部隊來到通往桃花溪的路口,誰知,山岔口又冒出一隊從桃花溪方向撲來的保安隊。原來,敵探知我游擊隊駐地后,以國民黨省保安團陸連、劉連、陳連的三個連兵力,分別從橋頭、桃花溪、林口三個方向包抄過來,妄圖把我軍一網(wǎng)打盡。
激烈的戰(zhàn)斗開始了。
從桃花溪來的敵軍才和我部隊接上火,來自橋頭的敵人也向我方開槍射擊。阮英平指揮戰(zhàn)士們與敵展開殊死的拼搏。敵軍在機槍的掩護下,一次又一次地發(fā)動進攻。敵我力量懸殊,我軍不得不向百丈巖方向且戰(zhàn)且退。
當我部隊撤到第二個小山包時,敵人蜂擁而上。阮英平當機立斷,命令縱隊政委繆英弟率一支隊阻擊桃花溪敵人,并搶占百丈巖頂峰制高點;縱隊長沈冠國率一支隊阻擊橋頭敵人;阮英平率縱隊部和另一支隊迎擊林口敵人。
當繆英弟率支隊到百丈巖的第三個小山包時,突然,從巖頂射下密集的槍彈,幾位戰(zhàn)士當即中彈。余部被敵猛烈的火力壓在巖石下,難以突進。
情況萬分危急!狡猾的敵人早已調(diào)遣一個排的兵力,搶先從百丈巖后坡登上巖頂,預先設伏,形成“口袋”,我軍四面受敵陷入絕境。若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占領(lǐng)巖頂,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剎時,只見一名壯士,一手揮手槍,一手握大刀,大吼一聲“同志們,跟我上!”二十多名游擊隊員像猛虎般從巖石下“霍”地躍起,迎著敵人的彈雨向巖頂沖去。勇士們的手榴彈接二連三在敵群中炸響,乘著一陣硝煙,向敵陣猛撲。敵我雙方在巖頂一塊窄小的山坡上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肉搏戰(zhàn)。我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插上刺刀與敵人拼搏。有的緊握槍托對準敵人的腦袋猛砸;有的掐住敵人的脖子往死里摳;有的緊緊咬住敵人的手腳不放;有的和敵人抱在一起,滾下懸崖。但終因寡不敵眾,我方最終剩下九名壯士被逼退到百丈巖的邊沿。巖下是百丈深淵。一群敵兵張牙舞爪高喊:“捉活的!捉活的!”蜂擁而上。我九位紅軍戰(zhàn)士毅然砸爛槍支,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
我們被這悲壯的場面深深地感動了,敬仰之情油然而起。此時,夕陽的余暉正照耀著百丈巖峭壁,我仿佛看到了一座血染的豐碑在我眼前升起。
九壯士英勇跳崖的悲壯場景,一幕幕在我的腦海里閃現(xiàn),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閩東紅軍獨立師多是閩東籍的戰(zhàn)士,在閩東本土作戰(zhàn),群體跳崖犧牲,會是無名?
史海尋蹤
疑問歸疑問,如何將無名變有名呢?
我理了理尋蹤的思路,首先,這支戰(zhàn)斗部隊是閩東獨立師下屬的第三縱隊,閩東獨立師的領(lǐng)導人是葉飛,第三縱隊的領(lǐng)導人是阮英平,應該從有關(guān)閩東紅軍獨立師的史料中去尋找線索,從葉飛、阮英平有關(guān)資料去尋找線索,從1936年這場悲壯的戰(zhàn)斗中去尋找線索。其次,應從知情者中去搶救“活資料”,讓知情者有更多的回憶,從中發(fā)現(xiàn)線索。1984年時,閩東獨立師健在的老紅軍還有一部分,年齡在70歲左右。第三,從有關(guān)文件檔案中去尋找線索,民政部門有關(guān)“五老”和烈士普查的檔案資料。這些,都有可能為尋找九壯士的身份提供重要線索。
因為寧德縣是百丈巖戰(zhàn)斗的所在地,我以寧德縣委黨史辦的名義給閩東各縣(包括連江、羅源)去函,請求關(guān)注百丈巖戰(zhàn)斗的親歷者和提供相關(guān)資料。
也許是蒼天有眼,我的去函馬上有了回應。時任周寧縣人大副主任陳文發(fā)給我來信,提及百丈巖九壯士的重要線索。
1984年12月,我走訪了時任周寧縣人大副主任的陳文發(fā)。在周寧縣人大辦公室,陳老用緩慢而低沉的語調(diào)向我敘述了當年突圍的情形:
“當時我是阮英平首長的警衛(wèi)班長,隨縱隊隊部行動。就在阮吳潤支隊長帶領(lǐng)二十多名隊員迎著敵人的彈雨沖上百丈巖頂、拖住敵人時,我縱隊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便組織力量從山包左側(cè)的斜坡——敵人薄弱地段殺開了一條血路,往天峰院方向轉(zhuǎn)移。
閩東獨立師政委 葉飛
“太陽落山后,百丈巖漸漸被迷霧所籠罩,敵兵退走了。我們部隊陸續(xù)集中到天峰院,疲憊之極的戰(zhàn)士們躺滿草坪。阮英平首長焦急地踱著步子,等待著繆英弟他們的消息。天黑時,繆英弟終于帶著十多名隊員回來了。他們向阮英平匯報說:“阮吳潤支隊長帶二十多名隊員沖上巖頂,與敵拼上刺刀。我在巖下的山包阻擊敵人。巖頂上殺聲、叫聲不絕于耳,有敵我兩人抱在一起滾下懸崖的,有從巖頂把槍支往下扔的。接著,聽到敵人朝崖下放了一大陣槍,后來,巖頂上就沒有聲息了。我?guī)嗝爢T從山坡滾到溝里,順著溝底直摸到這里,阮吳潤他們可能全部犧牲了……”
“阮英平首長聽后,一句話也沒說,朝著百丈巖方向久久地佇立著。一陣難忍的沉默。
“當晚,縱隊在天峰院草坪上清點隊伍。我方傷十多人,二十多名隊員下落不明。部隊將傷病員交給地方黨組織送往附近的白巖紅軍后方醫(yī)院,并布置周圍的革命群眾,尋查二十多名隊員的下落。部隊連夜轉(zhuǎn)移到那羅寺整休。
“幾天后,我地下黨組織匯報說,地下工作者和群眾化裝成樵夫上百丈巖一帶山峰找到了幾位負傷掉隊的傷員。從戰(zhàn)場上看,我方犧牲十多人,敵人也留下了二十多具尸體。在百丈巖懸崖下,躺著各種姿勢的九具紅軍游擊隊員的遺體。有的斜壓在敵人的尸體上,雙手還緊卡著敵脖子;有的手握砸斷的槍支……在懸崖下仰面躺著的一具遺體,中等個,壯實身子,黝黑的面龐,鮮血從緊閉著的嘴角順著臉頰流出染紅了黃土地,安祥的面龐還掛著一絲欣慰的笑容。他的身邊是砸爛的槍支,身上還穿著一件毛衣。經(jīng)我地下黨組織的辨認,他就是閩東紅軍獨立師第三縱隊第二支隊長——阮吳潤壯士。
“阮吳潤壯士遺體完好,地下黨組織的同志找到一頂軍帽戴到他的頭上,將他和其他八位不知姓名的壯士遺體抬到懸崖附近的黃土坡地上安葬。”
無名九壯士中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光輝的名字!我感到一陣欣慰。
沉默了一會,陳老接著說:“我認識阮吳潤是1936年的春天,那時他已是一位支隊長了。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壯實機靈,猛打猛沖,勇敢果斷的支隊領(lǐng)導人。其他就不知道了。”陳老不無惋惜地嘆了一口氣。
關(guān)于阮吳潤的籍貫及其他生平事跡仍然是一個謎。我渴望有朝一日能解開謎底,讓壯士的光輝業(yè)績廣為傳頌。
1986年底,我提筆給陳老去信,再次請他提供阮吳潤的線索。信一直未回,我以為調(diào)查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想到在1987年2月28日,我突然收到陳老的一封信。信中說,近年來,他都在想方設法收集阮吳潤的事跡。前不久,在與周寧幾位老同志的一次談話中,得知阮吳潤是周寧縣瑪坑鄉(xiāng)東坑村人。他立即與有關(guān)部門聯(lián)系,作了調(diào)查。信中還附上一份周寧縣咸村鄉(xiāng)人民政府1987年1月7日寫的《關(guān)于阮吳潤革命事跡的調(diào)查報告》。我如獲至寶,一口氣讀了下去:
“阮吳潤,1913年生于周寧縣瑪坑鄉(xiāng)東坑村。1934年3月在芹太石參加吳石蘭游擊隊。嗣后編入閩東獨立師第三縱隊擔任第二支隊長,常在周寧、寧德一帶打游擊。1936年7月23日,他在周墩縣委書記張云騰和阮英平率領(lǐng)下攻打下坑十六壇反動刀會,殺死會首湯孫鴻等人。1936年9月的一天,阮吳潤等九名指戰(zhàn)員被敵逼退到百丈巖崖邊,終因彈盡援絕,寡不敵眾,跳崖犧牲。吳潤時年23歲。”
“以上事實業(yè)經(jīng)查證核實。曾經(jīng)縣人委于1966年12月15日以民字第164號文件上報省民政廳備案。”
《報告》對阮吳潤事跡的了解是個重大突破!我像是在沙漠中發(fā)現(xiàn)了綠洲那樣興奮。
為了了解更多的情況,我忙擱下手頭工作,踏上往周寧的旅途。
熱情的主人——周寧縣委黨史征編委的老王早已等候在車站。他告訴我,今天巧逢周寧縣委召開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老同志座談會,我要采訪的陳老及幾位知情者都在城關(guān)。這是一次多么難得的機會呀!晚飯后,我找到陳文發(fā)老人。“你的來信收到了,我想進一步了解阮吳潤的事跡。”一陣寒喧之后,我單刀直入把話引到正題上。陳老說:“阮吳潤的家鄉(xiāng)就在周寧縣瑪坑鄉(xiāng)東坑村,本來無需費多大周折的,但不幸的是1936年7月18日,也就是他犧牲前的近兩個月,房屋遭敵焚毀,一家人被迫遷本縣咸村鄉(xiāng)洋中下坎村棲居。以致多年來尋無下落。關(guān)于他的事跡,陳步旭等同志比我知道的更多。”
當晚,陳老帶我找到了陳步旭。陳步旭老人給我介紹了一些新的情況:“阮吳潤是瑪坑鄉(xiāng)里東坑人,祖上以開荒為生,出生貧苦。父母為了能讓吳潤識幾個字,拼死拼活地干,勉強讓他在外東坑念了一年私塾……”
兩天時間里,我又走訪了肖立營、魏定烈、余養(yǎng)良等同志。他們回顧了阮吳潤率支隊參與攻打下坑十六壇反動刀會的事跡。
兩天的采訪結(jié)束了,我的采訪本上記滿阮吳潤壯士的事跡。但是其他八名壯士的英名和業(yè)績卻還沒有著落。為此,陳老鄭重地對我說:“我們還有繼續(xù)尋找八名不知名壯士的義務。在周寧民政局英名錄里就記載著何幫爛烈士在百丈巖戰(zhàn)斗犧牲,是否跳崖犧牲,還有待考證。我建議在閩東各縣都查一查。”陳老的話說出了我的心聲。
之后,我協(xié)助陳文發(fā)整理了一份回憶百丈巖九壯士阮吳潤的文章,編入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從書。
從找到第一個九壯士的英名阮吳潤后,經(jīng)過不懈努力,我們又陸陸續(xù)續(xù)找到了6名跳崖犧牲的烈士,他們是:
阮吳潤,又名阮吳近,周寧縣瑪坑鄉(xiāng)東坑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入黨,犧牲時23歲;
馮廷育,寧德洋中前路村人,1934年參加游擊隊,犧牲時34歲;
余深德,寧德九都華境村人,1935年參加游擊隊,犧牲時23歲;
高細瑤,寧德九都華境村人,1934年參加游去隊,犧牲時20歲;
謝兆量,寧德九都云氣村人,1935年參加游擊隊,犧牲時19歲;
何幫燦,周寧禮門鄉(xiāng)洋坪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
其余3名跳崖戰(zhàn)士,至今人們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葉飛題詞
如何讓后人記住百丈巖九壯士這段悲壯的歷史,記住壯士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精神,時任寧德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的葉明祥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請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題詞“百丈英風”。
這是一幅彌足珍貴的題詞,葉飛是閩東獨立師政委,也是蘇區(qū)黨的最高領(lǐng)導人,他的題詞充分肯定了閩東獨立師是一支英勇善戰(zhàn),視死如歸的鐵軍。
2010年5月20日,在葉明祥辦公室,我專程采訪了他:
陳國秋:“百丈巖九壯士”事跡非常感人,不亞于聞名全國的“狼牙山五壯士”。2010年4月29日福建省發(fā)改委、省委宣傳部等單位將中國工農(nóng)紅軍閩東獨立師(百丈巖九壯士)等六個閩東紅色景區(qū)上報國家發(fā)改委,并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二期名錄備選名單。關(guān)于“百丈巖九壯士”的宣傳,您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請了閩東蘇區(qū)當年的領(lǐng)導人葉飛題寫了“百丈英風”四個字,今天專門拜訪您,請您談談過程。
葉明祥:1992年的時候我在宣傳部工作,各地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活動開展得也比較活躍,為了宣傳寧德烈士和英雄人物,當時我認為“百丈巖九壯士”事跡是極其典型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于是決定在“九壯士”跳崖犧牲的寧德虎貝東源村附近的百丈巖山峰的巖壁上搞個摩崖石刻,讓世世代代都永遠記住“九壯士”的英雄事跡。
陳國秋:如何讓后人直觀地感知“百丈巖九壯士”悲壯事跡,您想到要讓當年的老首長葉飛題字,這個創(chuàng)意是怎么來的?
葉明祥:“百丈巖九壯士”的英雄事跡是與“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有異曲同工之處。“狼牙山五壯士”是為了掩護群眾的撤退把敵人引入山中,最后彈盡跳崖。而“百丈巖九壯士”是為了掩護紅軍游擊隊突破敵人的襲擊,與敵人殊死搏斗,彈盡后跳崖犧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百丈巖九壯士”更為悲壯、更為壯烈。因為百丈巖那座山很高很陡,崖谷非常深,“狼牙山五壯士”跳崖之后還有兩個人——葛振林和宋學義生還;閩東“百丈巖九壯士”跳崖之后全部犧牲了。而且“九壯士”和敵人搏斗的場面極其慘烈,有的是緊握著槍托猛砸敵人的腦袋;有的是掐著敵人的脖子往死里摳,還有的是緊緊地咬住敵人的手腳不放和敵人抱在一起滾下懸崖,還有很多慘烈搏斗的場面,甚至到最后把槍支都砸爛不留給敵人。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它比“狼牙山五壯士”更為悲壯,所以我們覺得“九壯士”形象非常高大。
當年采訪當?shù)厝罕姇r,他們回憶說,“九壯士”跳下懸崖的時候還高喊“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其英雄事跡非常感人。我們到實地看后感受頗深,后來我一直在想該用什么方式把他們這種事跡和精神體現(xiàn)出來,使沉寂的歷史讓后人記得。百丈巖那個地方過去是虎貝通往支提寺的必經(jīng)之路,我也是去支提寺路過那里時才得知這就是“九壯士”跳崖的百丈巖,看見那么險峻的山崖我萌發(fā)了一個想法,就在他們跳崖的石壁上搞一個摩崖石刻,讓后人敬仰紀念。
葉明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為葉飛曾經(jīng)要來閩東考察。之前叫了他的秘書梁國懷先過來走走,聽聽老區(qū)有什么要求。他到寧德時是我全程陪同的,桃花溪一帶的幾個老區(qū)村我們都走過,只有我一個人陪同,他也只有一個人過來。我陪他走了很多地方,直到他回去。后來我想閩東是葉飛戰(zhàn)斗過的地方,而且他的職務也高,如果他可以題詞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墒且胰~飛必須先找他的秘書,于是我給梁國懷打了電話征求意見,我說了摩崖石刻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想請委員長題幾個字刻在懸崖上起到紀念先輩和教育后人的目的,希望能為我轉(zhuǎn)告葉飛。過了幾天,梁國懷給我打來電話說委員長同意給我們題詞,不過內(nèi)容要我自己來定。關(guān)于內(nèi)容我思考了好幾天,最后經(jīng)過斟酌我選定了“百丈英風”這四個字,葉飛也同意了。1992年的時候,那時他已經(jīng)有78高齡了,他給我們題了“百丈英風”這四個大字。
陳國秋:當時題字應該有很多種角度,您為什么不從“九壯士”的角度,而從地形的高度“百丈”這個角度去考慮,是出于什么樣的思考?有沒有考慮過“九壯士”這個方案?
葉明祥:我當時也排了好幾個方案,最終選擇“百丈英風”,一是“百丈”既能說明地貌高地形險峻又能體現(xiàn)英雄“九壯士”的高大形象;二是“英風”表現(xiàn)了他們的英姿和偉岸高大的英雄風貌。出于這些立意最終選了“百丈英風”。后來把葉飛的字刻到巖壁上又花了很多心思。當時葉飛題的字只有16開大,要刻上巖壁必須要放大,那時科技手段很差,設備也很少,經(jīng)過詢問,好不容易才得知寧德進修學校有一臺幻燈機。我就叫我們宣傳部辦公室主任阮建東去聯(lián)系,交代他把字放大成最大的,后來他去進修學校把字放大成最大的。
陳國秋:放大之后每個字有多大?
葉明祥:約一米見方。當時我找到虎貝鄉(xiāng)黨委書記孫煥春,我和他溝通了之后,他很支持。宣傳部出了點錢,他們叫了人在山上搭了架子刻字??痰钠陂g我也去過兩三趟。刻過之后再用紅漆涂上去,我看了覺得效果不大理想,主要是葉飛的字體放大刻上去與原貌有點變形,還有關(guān)鍵的一點是刻得不夠深,不過沒辦法,另外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在懸崖邊搭架鑿刻比較危險),就沒有再去講究它了。我想如果有條件,最好把那個地方再重新修繕一下,重新刷上油漆,再在旁邊為“九壯士”的事跡立塊碑建個亭。這個事情如果做好,游人到那里,即使不用介紹,也是個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很直觀的景點。
陳國秋:這次將“百丈巖九壯士”項目報到國家去,國家一旦列入名錄之后,將爭取資金重新修復這個景點,把“百丈巖”這個風貌展現(xiàn)出來。其實立碑建亭這個事情我們當?shù)卣涂梢宰?,我將在適當場合向區(qū)里提出這個建議。
葉明祥:可以弄個碑子,把“九壯士”事跡都刻在碑子上,如果這個事情做的好,對宣傳閩東革命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都很有意義。
我采訪葉明祥的實錄收入《海山蕉城探秘》一書,今天細讀一遍仍有很多收獲,感謝葉明祥的努力和用心,為宣傳閩東蘇區(qū)辦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
石刻群雕
百丈巖九壯士紅色景點建設,得益于閩東獨立師列入全國第二批紅色經(jīng)典景區(qū)規(guī)劃,從而啟動了九(都)貝(虎貝)老區(qū)公路建設。
我們在建設公路的同時,已經(jīng)將沿線紅色景點規(guī)劃在內(nèi),其中把打造百丈巖九壯士景區(qū)作為重中之重來考慮。
如何讓百丈巖九壯士跳崖的悲壯場景再現(xiàn),無疑成了這個紅色景區(qū)的主題。景點東源村屬于虎貝鎮(zhèn)管轄,虎貝鎮(zhèn)黨委、政府收集了大量閩東紅軍獨立師的資料,走訪了地方黨史、文旅等部門,征求了有關(guān)專家學者的意見,提出了公開征集百丈巖九壯士景區(qū)方案的建議,在獲得各方支持的前提下,進行了公開的征集活動。我當時在區(qū)政府工作,作為此次活動的顧問給予了大力支持。
此前,我們請到阮英平之子、解放軍總裝備部綜合計劃部原部長阮朝陽將軍,到東源村實地考察百丈巖戰(zhàn)斗遺址,征求阮朝陽百丈巖九壯士景區(qū)的設計方案。
公開征集和請阮朝陽考察,主要聚焦百丈巖九壯士跳崖的群雕創(chuàng)意上。我們還特地請到福建省的雕塑家楊紹浩老師,在選定的景區(qū)方案基礎上主創(chuàng)群雕初稿,經(jīng)廣泛征求意見和阮朝陽同意后定稿。
2022年12月29日,百丈巖九壯士石刻群雕屹立在九壯士跳崖犧牲處的附近。石刻群雕邊上的文字說明寫到:
這座巍峨挺拔、陡峭險峻的巖壁,高百丈,稱百丈巖。巖壁鐫刻著閩東蘇區(qū)領(lǐng)導人葉飛題寫的“百丈英風”, 遒勁剛健。
這四個字,講述著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戰(zhàn)事。
1936年9月,閩東特委組織部長阮英平率閩東獨立師第三縱隊從連江、羅源轉(zhuǎn)戰(zhàn)至寧德,駐扎于虎貝鄉(xiāng)東源村。國民黨省保安團獲悉第三縱隊動向,派三個連分三路包抄圍堵。危急關(guān)頭,二支隊長阮吳近臨危受命,率二十多名戰(zhàn)士搶占百丈巖,不畏強敵,殊死搏殺,掩護縱隊突圍轉(zhuǎn)移。子彈打光了,石頭砸光了,掩護任務完成了,阮吳近的二支隊僅剩九人。
面對蜂擁撲來的敵人,九壯士視死如歸,縱身跳崖。
此刻的天空充滿崇敬。崇敬著大義凜然、義無反顧的騰躍身影;崇敬著一個個定格在最年輕時光中的偉大生命。
請銘記九壯士:阮吳近、馮廷育、余深德、高細瑤、謝兆量、何幫燦以及三位無名烈士。因了壯烈的浴血功勛,因了豪邁的堅定信仰,百丈巖九壯士的群雕,成為了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抗爭中一座彪炳千古的至尊榮耀。
紅色地標
2023年7月1日,我接到福建省有關(guān)部門的電話,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福建省民政廳、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聯(lián)合主辦的“有福的地方是我家”八閩紅色地名巡禮活動啟動,計劃全省選6個紅色地標點拍攝系列宣傳片,其中寧德百丈巖九壯士遺址列入計劃,屆時請我?guī)椭瓿伞?/p>
對于宣傳閩東蘇區(qū)的紅色亮點,我歷來是全力支持,尤其是宣傳百丈巖九壯士這個我熟悉的題材,我更是義不容辭,欣然答應。
我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在頭腦里過濾了有關(guān)百丈巖九壯士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理了理初步線條,對完成任務有信心。
百丈巖的所屬虎貝鎮(zhèn)東源村,被列入福建省的紅色地標之一。東源村保留著豐富的紅色記憶,包括紅軍九壯士跳崖點和戰(zhàn)士跳崖前砸爛的槍支部件。此外,村內(nèi)還建有百丈巖戰(zhàn)斗展陳館,以及村民當年立下的無字碑等歷史遺跡。昔日的戰(zhàn)地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美麗的鄉(xiāng)村,東源村不僅保留著眾多的歷史遺跡,還擁有干凈整潔的村內(nèi)環(huán)境和別具特色的蘇區(qū)客棧。
9月份,省里傳來拍攝宣傳片的腳本,負責拍攝任務的福建廣電網(wǎng)絡集團編導陳華蕾向我了解情況,核實當年尋蹤無名烈士成有名烈士的細節(jié),我提供情況,陳華蕾修改腳本,直到通過審核。
10月10日早上,我按計劃到虎貝東源村的百丈巖九壯士事跡陳列館門口和九壯士跳崖犧牲處兩個地點取景。
在東源村我講述了下面這段話:
1984年是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立五十周年,寧德舉行了一系列隆重的紀念活動,老區(qū)人民也從未忘記百丈巖上犧牲的紅軍游擊隊英烈們,做了一尊九壯士的群像雕塑以志紀念,命名為“無名九壯士”。當時我在黨史辦工作,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忘記。我想:不能讓他們繼續(xù)“無名”,希望人們像紀念“狼牙山五壯士”一樣,永遠銘記咱們福建的百丈巖九壯士。當年寧德民政局做的幾次五老和烈士烈屬普查留下的檔案資料,為我們尋找九壯士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百丈巖九壯士群雕下方我講述了這段話:
當年百丈巖九壯士犧牲自己、成功掩護的閩東紅軍獨立師游擊隊,之后發(fā)展到1300余人,于1938年初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成為鐵軍中的一支勁旅,讓閩東之光匯入人民軍隊的光輝征程。
取景之后,進入后期制作和送審階段。
在剪輯過程中,我?guī)椭鷧f(xié)調(diào)了一兩個航拍鏡頭的取舍,全片制作完成后,由于拍攝團隊的認真努力,在送審階段幾乎沒有什么大改動就一次性通過。
不久,記錄片順利播出,讓百丈巖九壯士的史詩般英雄事跡在八閩大地上傳頌……
手記
從1984年至今,整整50年過去了。我見證并經(jīng)歷了百丈巖九壯士從“無名”到部分“有名”的不尋常過程。今年,恰逢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建90周年紀念,我和讀者一起重溫這段歷史,一起了解百丈巖九壯士背后的故事,正是讓更多的人銘記閩東這塊紅土地為之奮斗的英烈,激勵我們不忘初心,滿懷激情,為奮力譜寫寧德新篇章而貢獻力量。 □ 陳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