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任天堂港服商城官网,国产名模A∨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 <s id="jcgcc"></s>
        <mark id="jcgcc"></mark>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文化 >

        陳承鈁:那碗米粉

        2024-10-18 09:33:22 三都澳僑報

        記憶中的那碗米粉回味悠長,感覺如初美好。

        70年代末,讀小學(xué)五年級的我已經(jīng)能夠下地勞動了。父親身體不好,我常常在農(nóng)忙季節(jié)當(dāng)他下手干些輕活兒。那時村里的土地未施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田間勞作歸生產(chǎn)隊集體管理,按小組出工。夏天搶收搶種勞動強度特別大,組里給大家安排下午一餐點心來補充體能。記得我們組十二人,每戶輪流做“飯頭”,煮完點心送到大伙干活的地里。點心也變著花樣,有時燜米飯,有時是雜食,倉管員在前一天會把備好的食材送給“飯頭”。那天我家輪值,由于母親做事認(rèn)真細(xì)膩,廚藝好,大家建議母親炒米粉。

        接到任務(wù)母親犯難了。因為炒米粉不單講究技巧,配料很關(guān)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那物質(zhì)匱乏時代,我們這樣大家庭哪有食材盈余?而且,米粉俗稱是“油袋子”,沒有足夠的油料,炒出來的米粉不僅容易粘鍋,燒焦,而且吃起來干巴巴的,難以下咽。幸好倉管員隨帶了一斤多豬肉。

        母親從門口的自留地拔了把蔥,再回家翻櫥倒罐,找出存儲的茄子干,腌制生姜與蓋菜,加上少許干蝦米和醬油,能找到的配料僅僅這些了。母親先把那片豬肉洗干凈,肥肉與瘦肉剔開,肥肉炸油,瘦肉切成絲做配料。接下來她燒水撈化干米粉,用竹匾晾開。撈米粉要掌握好時間。早了,炒出來的米粉生硬;遲了,米粉粘鍋底,黏糊。這一切母親操作起來如輕車熟路,游刃有余。

        大家饑腸轆轆,不時抬頭看看西頭太陽,又瞧瞧小溪對岸。終于盼到了!一個黑影漸漸清晰,母親瘦小的身子,肩上挑著擔(dān)子,走不快。突然,有個小伙子叫道:“點心來了!吃炒米粉啦!”只見他扔下手中秧苗,飛奔起來,踏上田埂,蹚過溪水,接過母親的擔(dān)子咧著笑臉回來了。大家聚攏在田邊的空草地上,摘下斗笠往屁股一塞,圍成一圈坐下來。父親揭開裝米粉的桶蓋,大伙都不約而同伸長了脖子,看著木桶里冒著熱氣的白米粉,蓬蓬松松又?jǐn)D擠挨挨,錯落有致,間雜著黑灰色茄子干與綠色蔥花,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父親挨個給大家盛點心,每人分到一碗炒米粉與一碗蓋菜湯。蓋菜湯帶著酒糟味,特別好。頃刻,我聽到筷子觸碗的卡卡聲和大伙咽湯“哧溜哧溜”聲,此起彼伏;接著,逐漸傳出嘖嘖稱贊聲;繼而有人吃完了,大聲感嘆“忒爽!明天還吃炒米粉,多來點!”“想得美,下回?fù)Q飯頭了!”看來大家都吃得開心,可惜組里只安排每人一碗。我是孩子分到半碗,父親把自己一份分給我一點。也許是戶外野餐,有青山綠水泥土稻禾相伴,或者高強勞動所致,當(dāng)年的一碗炒米粉成為我的心靈雞湯,如此簡單,卻刻骨銘心!那時候的米粉算是時貨,家家戶戶時常儲備三兩斤,僅僅在節(jié)日或者來客時才用上。也有人患感冒時做一碗辣椒蔥頭米粉湯,視如“藥”呢!我翻開村志,里面這樣記載:“80年代前,洋中人習(xí)慣用肥豬肉刷熱鍋余下油漬煮菜!”

        我打小就熟悉制作米粉工藝。家鄉(xiāng)洋中鎮(zhèn)橋頭村,坊間稱呼“通仙橋”。在寧古公路未通之前,穿過村頭的道路是舊時寧德城關(guān)通往古田屏南驛道。70年代初,父親和幾個鄰居利用村里一個原來鑄鐵鍋的廢棚房作為米粉加工作坊,五六個壯勞力忙個不亦樂乎。

        客觀地說,成功生產(chǎn)出好米粉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好比一場籃球賽,需要集體努力才能贏得勝利。所謂的天時,是指需要晴好天氣,曬出來的米粉又香又脆。其次,地利說法是選擇利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營銷,否則積壓的米粉需要肩挑四處兜售,勞力費事。所謂的人和是強調(diào)師傅的技藝了,十幾道工序都能掌握到火候,尤其是選料。生產(chǎn)米粉需要陳米或者早稻,按師傅的行話,陳米與早稻性“沉”容易加工成型,新晚稻性“烈”,倔強桀驁,技術(shù)再好的師傅也束手無策。純手工生產(chǎn)米粉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二搓三蒸”。先用勁搓“生米搓”,揉成球狀,放入蒸屜(可疊加通氣木框)蒸成八成熟的“熟米搓”,倒出來掰碎降溫,待微涼后搓成小球放入蒸屜第二次蒸熟,然后放到出粉架的圓木鏤空孔的“粉鏡”(圓銅盤,中間打著密密麻麻針狀小孔)上,人力絞動轆轤拉動杠桿橫梁擠壓出細(xì)粉絲,再把細(xì)粉絲回鍋蒸十幾分鐘,最后端到曬場,剪切曬干,整個流程完結(jié)。出粉架和轆轤用四根圓木樁埋到地里牢牢固定著。

        父親的米粉加工坊成為我的兒時樂園。我常常跟隨父親,看他推著“丁字形”木推手,推著石磨“吱溜,吱溜”轉(zhuǎn)動,然后一勺勺給石磨添加濕淋淋大米,石磨面上的圓口溜溜吞咽,底下汩汩流淌雪花似的米漿。我看著看著,常常想入非非——那遙遠(yuǎn)的山外,白云、大海、浪花……

        離廠棚不遠(yuǎn)是一個水車碓坊,水車盤底下是一個沖擊碓坑,藏著很多溪魚。我五歲那年,一天,二哥把我放在水車旁,他和幾個伙伴去坑底撈魚。坑里的魚受到驚嚇,亂竄。這場景讓懵懂的我情不自禁探頭伸手,栽了下去,頭上摔出一個血口,二哥急得哭喊起來。正在米粉坊里剔“粉鏡”的大伯聞訊跑過來把我抱到醫(yī)院包扎處理,至今我的額頭還留下一個疤。

        父親擔(dān)任洋中生產(chǎn)大隊書記后辦了大隊綜合廠,其中就有米粉加工廠。其時已經(jīng)用上機器磨米漿和螺旋出粉機,既省力產(chǎn)量也高。為保證生產(chǎn)的米粉質(zhì)量,他們延用手工制作工序,銷售很好。后來,米粉廠增加水粉和粉干制作,流程大體和加工細(xì)米粉一樣,只是“銅鏡”孔加粗,工序減半,“二搓一蒸”,汆水撈起即可。

        在米粉加工廠,我經(jīng)??梢猿缘綗狎v騰的“下筒粉”(米粉剛擠壓出來),不用作料,別具風(fēng)味。既帶“米搓”的味道,又有熟粉滋味,必須趁熱吃,否則涼了味道索然。自然,這屬于生產(chǎn)者的特別福利。也正是這種福利讓我和米粉結(jié)下深厚情愫,只要看到新開的米粉店都不由自主入店品嘗。

        如今,無論是家鄉(xiāng)還是寧德城關(guān),大街小巷有經(jīng)營撈化、爆炒、煮米粉的小吃店,店家添加不少配方,品類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約莫上百家。它們大多打上祖?zhèn)骰蛘哒谶@樣招牌,我?guī)缀跏浅伺d而入,掃興出來。一些便利店柜臺擺著袋裝的干米粉,蓬松松的如干草一般。我翻開《洋中村志》,看到食品科目這樣記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洋中經(jīng)營米粉十余家(兼水粉和粉干)。”從技藝上來說,目前米粉生產(chǎn)者幾乎全部采用機器生產(chǎn),不算合格的傳承人。一些生產(chǎn)者為了節(jié)省成本改變了生產(chǎn)工藝,把“兩搓三蒸”改成“一搓一蒸”,甚至還添加了淀粉來增加韌性,李代桃僵,喪失了米粉的原初品味,吃起來“大煞風(fēng)景”。

        我小心珍藏著當(dāng)年的那碗米粉,像守護一個寶貝古董!  □ 陳承鈁

        返回首頁
        相關(guān)新聞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