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世界上第三大水稻生產(chǎn)國。以稻米為主食的印尼人,逢伊斯蘭開齋節(jié),家家戶戶用蕉葉、椰子葉或棕櫚葉包裹米飯,編織的外葉代表良心,米代表無法滿足的物欲,在開齋節(jié)食用椰子葉包覆的米,代表齋戒與反省。由于制法與形狀類似華人所做的粽子,所以當?shù)厝A人習慣上把它稱作“印尼粽”。
湯秀金大姐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印尼撤僑的第一批歸僑。家住在華僑新村,她制作的蕉葉糯米粽,配料獨特、口感醇厚,遠近聞名。11月23日,寧德市華僑歷史學會一行人登門拜訪,熱情的湯姐給我們演示了蕉葉粽制作過程。
精選上等糯米開始,先浸泡,讓米粒吸飽水,然后用飯甑蒸,米飯逐漸膨脹,顆顆飽滿而富有彈性,食之,噴香Q軟口感。準備紅蔥、白蒜、香菜籽、豬腿肉,先挑豬腿上的嫩肉,攪成肉末,放油鍋里翻炒,拌以紅蔥、白蒜,讓蔥蒜香與肉末融為一體,澆幾調(diào)羹醬油,八成熟的時候放下香菜籽,翻攪均勻,燜一會兒出鍋,一盆噴香誘人的粽子餡就擺在我們面前。
湯姐負責糯米團入餡,湯姐愛人負責包裹芭蕉葉。兩人相對而坐,湯姐戴上一次性手套,熟練地將糯米卷成長條,切割成一段段,再捏成一個個“方形船艙”,然后就把分量適當?shù)娜怵W填入,再卷成不規(guī)則的圓柱體,湯姐動作麻利地切下邊角料,一個標準的圓柱形肉餡粽子就整好了。
湯姐愛人負責用芭蕉葉包粽子。選沒有裂縫的蕉葉,切成正方形小方巾大小,放在鍋里煮幾分鐘,目的一是消毒,一是讓葉子柔軟。然后開始包裹肉餡粽子,將粽子放在芭蕉葉中間,卷合芭蕉葉,然后用兩根牙簽,分別扎住頭尾。牙簽在湯姐愛人手中,就像根針,穿針引線恰到好處。
湯姐與愛人默契合作,制作的芭蕉粽,不僅個大餡多,還融入了情趣與甜蜜。湯姐說蕉葉糯米粽按口味的不同,會填充不同的原料,比如雞絲、魚絲或牛肉絲,配料也有區(qū)別。湯姐制作蕉葉粽已經(jīng)有五六年了,她的手藝從上一代傳承,獨家配料,正宗風味,有很多店家上門定制,每年能銷售五六千根“印尼粽”。
湯姐邀請我們品嘗她的勞動成果。她說芭蕉粽要蒸烤幾分鐘,讓芭蕉葉的香味滲入肉餡,味道才地道。湯姐在鍋里下了少許水,將蕉葉粽放進去,烤到水干了蕉葉還帶了一點焦味,出鍋。她把熱騰騰的粽子放在茶幾上,再擺放餅干、九層糕,沏一壺咖啡,我們幾個人一起吃茶點。跟剝香蕉一樣,掰開芭蕉葉,露出雪白香熱的糯米粽,咬一口,肉餡汁溢出,肉餡的醇香融合芭蕉葉的清香,吃起來果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湯姐說印尼華僑有個習慣,三點三喝午茶,保持至今。喝著香港咖啡,就著娘惹糕點,品嘗“印尼粽”,生活品位自然提升。
湯姐的蕉葉粽,既保留印尼風味,又增添了中國傳統(tǒng)元素。原東湖塘華僑農(nóng)場,還保留了印尼沙嗲烤肉、印尼七層糕、越南春卷、越南河粉等等傳統(tǒng)美食,如何將華僑美食文化傳承發(fā)揚是一個迫切課題,華僑社區(qū)的林愛紅女士說出了僑民心聲:“僑是我們的根,我們生活的土地也是老一輩東僑人艱苦圍墾出來的,我們不能忘了東僑文化之根。作為一個僑二代,我一直努力想把僑文化傳承下去。” □ 姚世英